身為臨床心理師,疫情時代的身心安適值得我們關注。當我們長時間與壓力共處,又無法像過去一樣自由地透過旅遊、唱歌、聊天聚會來抒解壓力,我們的身心逐漸變得脆弱,可能會出現憂鬱、焦慮、無助、恐慌、憤怒等複雜的情緒,或是失眠、頭痛、胸悶、肌肉緊繃等身體症狀,而這些壓力反應都是正常的。學習覺察自己的身心反應,不帶評價地接納當下的感受與變化,是重要的課題。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綜合許多國際災難創傷心理的專家共識,提出了「安、靜、能、繫、望」五個心理康復守則,幫助民眾舒緩身心壓力。

1.安(safety):促進安全。適時遵守防疫守則,在外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進行自我健康監控,但也要注意別因為防疫而過度警覺或產生強迫行為。即使居家辦公也要保持正常作息,在固定的時間入睡、起床和用餐,「如常生活」有助於提升安全感。

2.靜(calming),促進平靜鎮定。設法保持情緒的穩定,適時做些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例如洗熱水澡、聽音樂、深呼吸、拼樂高,也可以透過宗教儀式或禱告,來安撫煩躁的心靈。接受適量且正確的疫情資訊,避免閱讀過多來路不明的網路訊息,反而讓心情起起伏伏。

3.能(efficacy):促進自我效能感。從事自己感興趣而且可以掌握的活動,例如安排固定的工作和休閒時間、每天針對家裡的小範圍進行打掃、跟著運動app達成每日目標等,完成這些具體而明確的小目標,建立生活的控制感,學習自我肯定。

4.繫(connectedness):促進聯繫。雖然疫情拉遠我們物理上的距離,但不妨礙人與人心理上的連結。「隔離」不代表與外界失去聯繫,拜科技所賜,我們能透過電話、視訊、社交媒體來維持與親友的交流,彼此互相支持鼓勵,聊聊生活近況,或分享有趣的影片,減少孤寂感。

5.望(instillinghope):灌注希望。雖然不知道何時會恢復原本的生活,但不要失去「生活會越來越好」的期望,試著保持正向的內在語言,減少負向關注,學習看到新生活美好的地方。


       不管是醫療人員還是一般民眾,在疫情期間難免會犧牲一些個人自由,或承受大環境的慢性壓力,當注意到自己或身邊親友在生活中,或受隔離的日子裡,出現強烈的身心壓力反應,甚至有自殺意念時,建議趕快尋求身心醫療專業的協助。防疫不只是科學專業,也在考驗人性,若我們能彼此互信與互助,希望就在不遠處!(文: 陳宣羽心理師/慈惠醫院/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