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常運用創造性活動做為治療的媒介,其中也包含手工藝活動。大家從小到大,從幼稚園、小學時期老師教我們做的勞作,到國、高中的工藝或家政課,及社區琳瑯滿目的手作教學課程等,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參與手工藝活動的經驗。手工藝活動的過程,不是只有雙手操作,完成整個過程還必須具備許多要素。使用創造性活動的目的可以包含促進個人的成長、也可作為評估及加強操作能力及技巧之工具。臨床上,在很多領域都可應用,但最常見使用於精神醫療復健領域。參與手工藝活動的病患也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能力,這些能力依據手工藝活動的性質,包含步驟記憶、顏色形狀分辨、工具使用及手眼協調等。職能治療師也會透過將活動步驟分級(grading)的方式,或使用一些輔助工具,配合病患做個別化的調整,以協助病患能參與其中,並學習到相關的操作技能。

       挪威一研究指出,在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集會所(meeting-place)的精神病患,透過參與手工藝團體活動,可促進穩定性和建立生活常規,可增進技巧和能力,也可促進同儕支持。在筆者於臨床實際運用手工藝縫紉活動經驗中,也發現病患在參與參與過程中,透過重複的練習,在步驟順序的記憶及精細動作等技巧有提升,這些在作品的呈現上可看到變化;而觀察到病友在活動中,當自我技能提升時,也發展出互助及互相鼓勵之人際互動,透過作品之完成,病友普遍多為正向心得,表示很有成就感,覺得參與活動時、時間過得很快,很想多做幾個等。這些都與前述研究之發現一致。

       當然手工藝活動也是會受到一些個別興趣、性別或文化因素,可能影響病患參與的動機及成效,如同各種治療手法,都是需要經過個別化的評估及調整,才能對病患有較佳的療效。(文:慈惠醫院/職能治療科/職能治療師/林怡真)

       參考資料:Sissel Horghagen, Berit Fostvedt & Sissel Alsaker (2014) Craft activities in groups at meeting places: supporting mental health users' everyday occupat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21:2, 145-152, DOI: 10.3109/11038128.2013.86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