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向大家介紹了台灣臨床成效指標系統(TCPI)對於癲通、帝拔癲及鋰鹽的指標管理,此次利用慈惠醫訊的機會向大家介紹院內的品質指標–慢性病房鎮定安眠藥使用管理。

       鎮定安眠藥目前在臨床使用上多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BZD)為主,在西元1955年Hoffmann-LaRoche旗下的化學家LeoSternbach發現了第一個苯二氮平藥物氯二氮平(Chlordiazepoxide,Librium),並於1960年開始在醫療市場上銷售。比起當時在醫療上使用的巴比妥類藥物,氯二氮平得依賴性較低,也較無呼吸抑制的不良反應。很快地,在1970年代的中後期,苯二氮平類藥物已在當時的常用處方中名列前茅。而在1980年代,許多臨床醫療人員也開始擔心苯二氮平類藥物是否會有過度濫用及依賴的議題。

       苯二氮平類藥物在精神科病房常用在治療患者的失眠、焦慮、癲癇及情緒躁動等狀況,而在服用到人體之後則常經由肝臟或腎臟來進行代謝及排除。在慢性病房住院的患者,由於多數之急性精神症狀已較緩解,在急性期常伴隨之失眠、焦慮及情緒躁動等症狀也陸續改善,故此時苯二氮平類藥物的使用及劑量應該要考慮逐步降低,而此降低與否又常和慢性病房患者的跌倒等不量事件息息相關。

       慈惠醫院在110年起即針對慢性病房患者的安眠藥物使用進行品質管理,由左側附圖可看到在針對醫師進行宣導及護理師協助之下,每三個月的醫療品質報表中即可看到慢行病房患者安眠藥物的使用人數及劑量皆有逐步下降。此減量對於患者照護,尤其是跌倒的改善會有不小的助益。(文:塗崑喻主任/慈惠醫院/精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