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慈愛養護中心商標

Menu

望春風的魅力

隨著養護中心進住家友的增加及專闢的失智症(俗稱老年痴呆症)房啟用,中心物理治療業務因此而更加繁忙了起來。由於希望藉由提供一良好氣氛的治療空間,期望能使老人家在作治療的過程中能放鬆心情,好好配合,所以在治療的時間播放音樂。

 

一開始,除了覺得自己的工作情緒和整個空間充滿輕快、愉悅的氣氛外,並不覺得有何不同,直到某天如常播上音樂,放的是鄧麗君國語老歌。突然在她的歌聲中聽到一小小不協調的男音,啊!是呂伯伯在唱。他是一位因為中風而造成說話功能有缺失的失語症患者,在這之前因為怕自己說話不清楚被人笑,日常生活的應對只用點頭、搖頭來表示,為了誘導他講話家屬與我費盡心思,成效不大,可是現在他卻跟著旋律愉悅的哼唱了起來,雖然走調、忘詞,也絲毫不減他的自我陶醉。他說:「鄧麗君是我最喜歡的歌手,聽到她的歌聲總會讓我回想起鄧麗君甜美的模樣,及她的歌聲多麼的風靡華人世界」。當年在軍隊和大夥兒一齊聽鄧麗君的「小城故事」的學唱經過。

 

王奶奶,一位重度失智患者,不管任何時候看到她,她總是大聲叫著:「阿姊 阿姊 我好怕、我好餓、現在是民國那一年?那我幾歲?」,反覆問著這樣的問題,問過即忘,如果不回答她,她會用更大的聲音叫問,卻在聽到凌波的黃梅調「梁祝」的音樂時停止叫囂,一字不差的唱完整首,還告訴我說:「這電影真可憐呢,是悲劇、是悲劇啊!」。

 

阿溪伯也是一位重度失智的老人,幾乎每次都會聲淚俱下的的說:「啊我會,我要死了,我會死啦 」,讓他破涕為笑的方法,就是和他一起唱「望春風」或日語的兒歌「桃太郎」。

 

阿金阿嬤,她是我認識的人當中,年齡最大的call in高手,她特別喜歡抱著收音機聽電台的音樂。時常點播的重覆效應,使得她對每一家電台的點播電話都能信手拈來,倒背如流。

 

阿月阿嬤是另一個例子,左眼失明又內向、寡言的她,很少跟別人互動。我常在給她治療時,坐在她輪椅邊力竭聲嘶的喊:「來抬高手臂,運動、運動」,她好好像無動於衷,對我的殷殷期盼不太理睬。等我播放音樂,旋律一出來,她就開始擺動雙手,不知情的還以為她怎突然演起布袋戲來了。這一切都是我在播放音樂當初沒有想到的驚喜。

 

驚喜!使我去了解音樂治療,知道有利用音樂為工具的專業治療師,也開始去研讀有關音樂治療的文章(註1)從中知道音樂可提供:

 

一.懷緬治療:如呂伯伯

二.提供基本刺激,令患者作出反應:如阿溪伯

三.減少因缺乏刺激而引致的叫囂行為:如王奶奶

四.融入肢體運動,幫助患者保持四肢關節活動度:如阿月阿嬤

現在,我的復健區裡面外省伯伯、奶奶多的時候放國語老歌或黃梅調,可以引起很大的反應;台灣的阿公、阿嬤多的時候播閩南語或日本語會造成很大的迴響;聽到母語的歌曲使他們更起勁,甚至好幾個老人家都有自己的拿手歌。誰說在老人養護機構看到的都是沉悶和憂傷的悲嘆調?在我們機構裡,尤其是物理治療時間,老人家們總是在的歌聲中,彼此唱和。我看到的是(她)他們之間藉著音樂的節奏互通心聲,有一種微妙的互動。這些片刻都會使得在旁邊進行治療工作的我,覺得工作的非常有意義。

 

臨床看到老人家對音樂的種種反應,讓我體會音樂像是一匹識途老馬,牽引著老人回到他們熟悉的往日情境中。音樂更像是一雙靈活的手,輕易地就能挑起喜、怒、哀、樂的心靈波動,如果說前來尋求復健的老人家因為罹病而肢體傷殘不能自由行動,如同受到綑綁,音樂卻能釋放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悠遊於一個奔放的想像空間。與其說老人們從音樂得到快樂,毋寧說我從老人的反應中見識了音樂的神奇張力。

 

註1: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會訊第十期(中華民國九十年五月一日)

OPEN

SYSTEM 服務體系